农业农村部:我国奶业将全面发力迈向高质量 安全处于最好时期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26 13:40 点击量:952 大
中
小
“养好牛”“强监管”“促融合”——
我国奶业将全面发力迈向高质量
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加快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吹风会,并就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话题答记者问。
乳品质量安全处于最好时期
于康震介绍,当前,我国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品牌建设持续推进,质量监管不断加强,产业素质日益提高。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奶类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655万吨和2935万吨,总体规模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奶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可以说,当前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最好的时期。”于康震介绍,一方面,奶业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奶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生鲜乳监测计划全面实施,生鲜乳抽检覆盖所有奶站和运输车。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百分之百。
另一方面,产业素质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比2008年提高了36.5个百分点,规模养殖成为生鲜乳供应主力军;奶牛年均单产已经达到了7吨,比2008年增加了2.2吨。行业联合也进一步加强,全国奶农专业合作社达1.6万个,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源基地比重已经超过了30%,奶业企业前20强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5%,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我国奶业仍然面临着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产业竞争力不强、消费培育不足等突出问题。于康震介绍,2017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36.9公斤,平均到每天是100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300克的标准。此外,国外主要以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消费为主,而我国这方面消费才刚刚起步。
在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进口乳制品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国乳制品关税低,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这使得进口乳制品完税后的价格大幅低于国内的生产成本,导致进口大包粉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乳制品进口量激增。海关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38.7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247.1万吨,相当于1485万吨的生鲜乳,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6%。
“导致进口影响加剧的原因,除了我国乳制品关税低,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还不强。”于康震分析,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以舍饲为主,基础设施、饲料等物化投入和人工成本高,比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放牧式生产高80%左右,比欧美的半舍饲式生产高40%左右,玉米饲料价格高出国际水平60%至80%。同时,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单产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在养殖加工环节,乳业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完善。国外大都是在奶牛养殖的基础上办乳品加工厂,养、收、加、销一体化,奶农既是牛场主又是加工企业的股东。而在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分割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体化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乳品企业原料奶主要从广大奶农手中收购,时常出现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的现象,奶农权益保障力度不足,造成生产波动。
强化全产业链薄弱环节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并围绕奶源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流通、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消费引导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于康震表示,农业农村部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按照国务院部门的职责分工,协同奶业产业链上的其他有关部门,持续抓好奶业振兴各项工作。
于康震认为,首先要“养好牛”,夯实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基础。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每年新建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加大粮改饲力度,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建设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幅提高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稳步提高奶牛的单产。
其次是“强监管”,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奶牛养殖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生鲜乳标准化生产体系,落实养殖者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产出来”的水平。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对全国奶站和运输车全部纳入精细化、全时段管理,构建严密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增强“管出来”的能力。
同时,还要“促融合”,完善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奶牛养殖存量整合,增强养殖环节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督促乳品企业严格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稳定产销关系。(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