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5:44:31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食品频道 > 关注

国内奶源供需矛盾加剧:养殖企业杀牛 鲜奶喷粉喂猪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1 11:00    点击量:1066    

  近几年来,中国各大乳企纷纷在国外布局建厂,通过整合国外优质的奶源资源、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弥补发展的短板,乳企的全产业链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过,记者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等牛奶主产区调研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国乳业上下游企业业绩全面下滑,奶牛养殖业面临价格下跌、企业拒收的双重困境,不仅各类养殖主体生存困难,而且许多加工企业也在拒收鲜奶或将鲜奶喷粉储存,甚至有企业将鲜奶喷粉后卖给养猪企业。

  乳企拒收奶 养殖者“杀牛”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奶牛养殖业面临价格下跌、企业拒收的双重困境,养殖者不得不提高淘汰率“杀牛”退市。

  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起,我国奶价就一直处于低位。据农业部定点监测,7月27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39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但已比2014年下降了15.2%。

  黑龙江省肇东市宋站镇曾是远近闻名的奶牛大镇,记者近期到该地采访,发现奶业十分萧条。宋站镇瑞光村养牛户胡跃东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乳企的收奶价就一降再降,至2015年秋已跌至2.5元/公斤,低于养牛成本。

  “今年奶价的下跌幅度是‘断崖式’的,几乎是每个月降0.1元。” 中鼎联合牧业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李国栋说。中鼎公司2014年还能实现利润上千万元,但2015年亏损了9181万元,其中由于奶价下跌造成的损失达到7507万元。

  奶价下降的同时,部分乳品加工企业也对养殖者限收、拒收,比如一个星期少收一天奶,由养殖者自行处理。即便是中鼎牧业这样的大企业也遭遇了这样的困境。李国栋说:“每天这个场限500公斤,那个场限800公斤,加起来就有四、五十吨,能占到总产量的5%。”

  在“低价”和“拒收”双重困境的压力下,部分奶牛养殖者对前景缺乏信心,开始提高奶牛淘汰率。据统计,几个奶牛养殖大省奶牛的淘汰率高达25%到35%,比正常水平提高10到20个百分点。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当前养殖者不得不将奶牛当作肉牛卖,有的挂在网上八千块钱都没人要,“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是最艰难的时期。”

  本次乳业“寒冬”中,不仅是散户、小户退市,一些原来受到各界追捧的大型养殖企业也难以为继。乳业分析师宋亮说,2011年退出养殖业的主要是散户,2012年至2013年是养殖小区,2014年是中型养殖者。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养殖企业的业绩也开始下滑。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存栏奶牛22万多头,原来奶牛正常淘汰率是25%至30%,现在已经提高到34%至40%。现代牧业董事长高丽娜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奶牛养殖企业都在加快淘汰率,“提高淘汰率就等于杀牛。只不过原来是奶农在明面上杀,现在换成企业在暗地里杀。”

  高丽娜说,现在的形势之下,中小规模牧场一定会被淘汰,接下来就是大型养殖企业。如果国家没有出台政策支持,低迷的行情年底又转不过来,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加工企业亏损 鲜奶喷粉喂猪

  与前几次乳业危机不同的是,此次危机中乳制品加工企业也大面积亏损。据统计,去年上市16家乳企实现营业总收入合计1544亿元,净利润95亿元,同比减少1.6亿元,近年来首次下降。

  宋亮说,目前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平均有三分之一的产能是闲置的,有的企业开工率甚至达不到50%。以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销售额接近70个亿,同比增长虽然仍有10%,但远低于2014年的30%。

  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最大隐患在于奶粉库存激增,从2015年第一季度末起,因为原奶收购量大于生产量,光明、伊利、蒙牛、君乐宝等乳业前十强的企业都在将鲜奶喷成奶粉储存,有的企业最多时一天就要喷粉1000多吨。高丽娜说:“从去年到今年,最火的生意是喷粉厂。喷粉也就等于倒奶。”

  今年初,国内某大型农业集团每天约有240吨的鲜奶被喷粉,占到收购量的20%左右。该农业集团副总经理说,其中200吨以1.5元至1.8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加工企业,另外40吨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养猪的企业。

  “目前国内有5%至20%的奶源过剩。”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国内正常的奶粉库存应该在10万吨以下,但目前估算大概有40万吨左右。喷一吨奶粉的成本大概是36000元,但只能卖到16000元左右,也就是喷一吨粉要亏损近2万元。

  宣传促消费 政策去库存

  专家认为,目前世界奶价较低,我国奶价甚至低于多数国家成本。未来奶价应该会触底反弹,届时我国大中型牧场遇到的困难也将会有所缓解,关键是要警惕行业过度亏损和企业破产的情况发生。

  我国乳业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首次出现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全产业链大面积亏损现象。基层认为,如果过多龙头企业长期亏损或破产,我国乳业或将再次遭受重创,近年来重点扶持的乳制品安全体系也将面临崩塌的风险。目前,多数受访企业表示仅凭自身之力难以顺利“过冬”,期盼有关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帮扶乳业。

  业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有关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乳业“过冬”。

  一是加强乳制品消费宣传。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当前乳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消费市场低迷。近年来我国消费量增长十分缓慢,一直低于奶产量的增幅,去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实际上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为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有关部门应让更多民众认识喝奶的好处,刺激乳制品消费。

  二是修订现行的乳品生产标准,增加鲜奶使用量。专家表示,部分乳企一方面限收拒收国产奶,一方面更多地使用进口奶粉生产“复原乳”,抑制了国内产能。可通过修订生产标准,加强检测力度等方式,适当限制“复原乳”,为生鲜乳打开销路。

  三是出台“奶业扶贫”等临时政策,消化国内的生鲜乳和奶粉库存。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瑜说,可由政府出资购买一部分乳制品给老少边穷地区,合理消化库存。因为不是长期行为,也不会扰乱市场秩序。

  四是研究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比如给养殖企业或喷粉收储的加工企业适当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临储、奶粉期货交易等制度,规避风险。

  业内:以顶层设计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奶业逐渐丧失定价权,造成奶价大幅度波动,对乳业上下游均造成巨大伤害。部分企业和专家担心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养殖队伍仍然不稳定,同时进口奶比例进一步加大,我国“奶瓶子”可能彻底落入外企手中。

  “猪三年、奶四年”。业内认为我国奶周期已经形成并将成为常态。2013年,我国奶价最高达到5.5元,随后开始一路下降。2015年上半年降幅增大,目前已经跌至3.5元,2年来下降幅度近40%,呈现“过山车”式的波动。

  奶价暴涨暴跌对我国奶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2013年的奶价波峰中,许多加工企业为保证生产,不得不高价收奶,造成原料奶和产品价格倒挂;在2015年的奶价波谷中,加工企业库存高企不得不拒奶、限奶,又造成养殖者杀牛倒奶,全产业链受损。

  “奶价晴雨表,不是看国内,而是看恒天然拍卖价格。”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说,我国奶价波动主要受到国际奶价的影响,现在是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这几年已经形成一个规律了,奶源紧张时国外就抬价格,国内就开始养牛。国内养牛多了,国外就压低价格,国内就开始杀牛。

  专家认为,我国奶业之所以受国际影响大,主要是因为进口奶在我国乳制品市场占比过重,并且还在不断加大,我国奶业正在失去话语权。据统计,2008年至今我国生鲜乳年产量增速约0.8%,但加工和消费增速均在6%以上,这其中的空缺均由进口乳制品填补。

  据统计,2015中国婴幼儿奶粉年销量约70万吨,其中原装小包装奶粉成品进口17.6万吨,同比增长45%。境外代购、海淘、网购、入境自带的奶粉也快速增长,达到历史新高的13万吨。液态奶进口47万吨,同比增长了39%。

  记者调查发现,去年进口乳制品绝对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国产乳制品下降得更快,也就是说进口乳制品的整体占比仍在上升,目前已占到25%左右。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进口奶占比基本合理甚至稍多一点也行,但担心的是出现不确定因素导致进口奶占比突然过快增加,“比如当前欧盟取消了配额制,又和消费大国俄罗斯的关系紧张,生产出多余的奶就都得涌入中国。”

  业内普遍认为,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是我国奶业发展必经之路,但中国奶业还需要坚持稳定,奶瓶子不能握在外国人手上。

  刘美菊说,应该优先鼓励企业多用国内奶源,然后适当地进口。但现在是一边进口比例不断上升,一边是国内杀牛倒奶、企业濒临倒闭,显然是不正常现象。

  乳业分析师宋亮说,如果我国养殖业不能在奶周期中保持稳定,那么下一个奶业低谷期将会把2008年以来的规模养殖的基础彻底打垮,“这些年奶牛养殖的土地、基础设施等累计投入的1400亿元等于打了水漂。”

  专家表示,与猪、禽的价格周期不同的是,奶牛补栏投资大、耗时长,如果养殖业大面积亏损,奶源市场被国外占领后,国内很难再抢回来。陈历俊说,如果比例没有把握好,调剂的刀把一旦握在别人手里,用进口奶等于饮鸩止渴。

  业内认为,如果按现在的形势持续发展下去,养殖户大面积退市,奶源整个体系倒塌,又迫使企业不得不大面积使用进口奶做原料,届时国际奶价会暴涨,奶业发展权会被国外掌控,发展成本会大幅度提升,我国得花更多的钱买进口奶以满足国内乳制品需求。

  此外,专家认为国外奶粉并不适用于中国人体质,如果孩子们都吃国外的奶粉长大,也令人担忧。谷继承说,我国不少乳企和人乳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母乳库,生产最适合中国婴幼儿的奶粉。比如,我们国标要求奶粉中乳清蛋白占比达到60%以上,但欧美原产奶粉并不太关注这个问题。

  专家指出,我国乳业若要健康、稳定发展,破解“奶周期”难题,就亟须一个更加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更加准确地判断当前我国的养殖、供需、自给率等情况,以便制定更加准确的政策。

  一是明确国内养殖业在乳业中的主导地位。宋亮说,如果未来中小牧场消失了,国际奶源彻底掌控国内市场后,大牧场基本也会消亡。所以当前宜对100头至1000头的中型养殖场给予适当保护,长期来看要支持家庭牧场、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场。

  二是对整个乳业进行系统摸底调查。专家表示,目前公布的关于奶业的统计数字有水分,还需要进一步调研现在国内的真正奶牛数量有多少、到底能产多少原料奶、有多少环境容量、有多少可利用土地、不同的区域分别能养多少奶牛、国内加工和消费能力等,让其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据可依。

  三是明确乳业自给率水平。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用进口奶调剂是对的,但目前没有任何部门了解进口多少是合理的,中国乳业有可能演变成“成也进口奶、败也进口奶”。有关部门还需要研究自给率到底多少合适,多少是红线,多少是警戒线,把奶瓶紧紧握在自己手上。

  四是需要一个跨越部门、地区利益,站在国家高度、全球视角的中长期顶层设计,稳定我国奶业生产和供需平衡。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瑜说,奶业从种草养牛到加工销售涉及方方面面,澳大利亚农业局、美国农业部都是一个部门管理,但我国现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时各个部委、省区出台的政策未能统筹考虑全国市场,反而加重乳业危机。所以下一步国家在制定奶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兼听则明。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