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9:16:35

河北清河60位老人用4000多件乡土旧物留住乡愁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24 14:33    点击量:760    

  新华社石家庄7月24日电(记者曹国厂、李继伟)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作坊馆、婚俗馆……在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13间简陋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摆放着4000多件展品,一个个老物件既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60位老人为“抢救”这些东西奔波忙碌的身影。

  走进农耕文化展览馆,各式各样的农耕具、生活用品、纺织工具到货郎的担子、摇铃,再到装备齐全的木制马车,婚嫁、丧葬器物等老物件应有尽有。在日用馆内,一张桌子上摆着豆油灯、煤油灯、风灯、蜡台等各个时期的灯具20多盏,这些见证岁月的老物件儿,大部分被细心地贴上了名称标签、来历、捐赠者等信息,还有的配上了该用具的谜语。从这些旧物里,孩子们看到的是新鲜与好奇,大人们看到的则是满满的记忆与乡愁。

  70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馆长张朝玉指着一辆木头轮的大马车说:“这辆马车是明末清初的,从山东信阳县的旧物市场淘到的,几个老伙计坐着火车赶过去,花了三四天时间才拉回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的应用,一些传统的农耕器具正逐渐消失。”69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发起人郑成明说,他们的初衷是弘扬农耕社会形成的敬天惜物、勤俭节约精神,让年青一代了解农耕历史。

  据了解,郑成明退休后,闲暇之余爱到农村转转,看到百姓收秋种麦全是机械化,不禁想到儿时劳作的工具:犁铧、独耧、木叉等,便萌发了收集传统农耕具的想法,这一想法点燃了许多同龄人的梦想。

  于是,一个由60人组成的传承农耕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这支队伍成员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0岁。他们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农耕器具,为收集这些老物件,他们不具严寒酷暑、不言年迈劳累。

  张朝玉说:“建起这座拥有4000多件旧物的农耕文化馆真不容易,一听说哪里有稀罕物件儿,大家就赶紧过去收。很忙碌也很劳累,但我们很开心,觉得做这些事对后代意义非凡。”

  60位老人的行动感动了当地无数人,谁家有旧农耕具、老式生活用品都积极主动捐献出来。

  2015年11月,由郑成明个人出资十多万元,在清河县坝营镇建起了农耕文化展览馆,历时一年半时间,展览馆从最初的3间平房一百多件农耕器具,发展到如今的13间屋子300多门类4000多件旧物展品。这些老物件不仅来源于本地区及周边县市,还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地区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农耕文化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这些包含历史记忆的展品,吸引着清河当地及周边县市不同年龄的人群,一年多时间已经接待了3万多名参观者。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