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9:22:41

审计监督要让公众看得更清楚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4 11:02    点击量:807    

    审计署可以把查出的问题、涉及的人员等及时发布在官网上,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看见,又有哪些部门被“审”出了问题,有哪些官员去年没能通过“审计关”,有哪些单位被审计署抓了典型,其教训被写进了审计报告、专题报告或审计建议。

    审计署昨天发布2015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挽回(避免)损失等总计4031.97亿元,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和事项905件,涉及人员5750人。2015年审计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为1:260,意味着审计机关每花1元财政资金,为国家带来了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60元。(相关报道见08版)

    自2011年8月首次发布2010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以来,今年是审计署连续6年发布年度绩效报告,体现审计署发布年度绩效报告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年度绩效报告好比一份自己总结并打分的成绩单,其中详细记录了审计署在某一年度所做的工作,以及审计署自己对这些工作产生的影响、发挥的作用等的评价。除通过年度审计报告和其他专项审计报告了解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有关部门及项目的情况外,公众通过审计署年度绩效报告,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审计署一年以来的工作成绩,了解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每年向公众提供一份自己总结并打分的成绩单,也是审计署的一种自我监督,是审计署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题中应有之意。

    绩效报告显示,去年审计署共审计376个部门和单位,并对7633个单位进行了延伸审计和调查。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方面,最直观的数字有两个,一是审计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为1:260,二是人均审计成果1.2亿元。每花1元财政资金,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60元,每用一个人,为国家创造1.2亿元的审计成果,这种投入产出比和人均效益,就是与时下最前沿的高科技、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审计署取得的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主要包括通过持续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推动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政策落地和追责问责,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通过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资本市场风险管控和跨境资金流动、证券市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及时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全面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依法行政;通过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重大侵害群众利益、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推动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等等。这些成果虽然不能直接换算成物质上的收益,但体现了审计监督在督促有关方面整改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追责问责,进而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更加积极、充分地履行职能。

    不过客观地说,审计署每年发布一份绩效报告,在公众看来其实是很不过瘾的。现在人们了解反腐败工作的最新动向,最权威和便捷的渠道就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官网,几乎每个省部级官员和大部分厅局级官员落马的消息,都会第一时间在这个官网上发布。同样的道理,审计署在完成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审计或调查之后,除少数涉密内容需要保密外,可以把查出的问题、涉及的人员等及时发布在审计署官网上,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看见,又有哪些部门被“审”出了问题,有哪些官员去年没能通过“审计关”,有哪些单位被审计署抓了典型,其教训被写进了审计报告、专题报告或审计建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机关不但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审计重大项目和重点事项的信息,而且审计署每年发布的绩效报告,也不应当只是审计署的自我总结和评价,而应当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由全国人大委托专业机构根据报告,对审计机关绩效进行专门“审计”。只有这样,公众对审计机关的工作成绩才能了解得更加全面、完整,通过扩大公众对审计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审计监督才能在巩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潘洪其)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