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再认定看话费,不必急着反对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0 10:20 点击量:666 大
中
小
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
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有21人被“摘帽行动”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还有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
对此,有人大感不解,贫困生就不能多打电话?还有人认为学校此举过于苛刻,缺乏人文关怀。
其实,不必急着反对。对比以前乃至今天仍在执行的若干贫困生认定标准,江苏大学的做法是有一定进步的。在不少地方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仍在沿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办法。比如有学校仍把购买电脑作为一种高档消费,而没有考虑到电脑已成一种学习必备工具的现实。还有许多学校把饭卡消费作为评判标准,这实际上也不科学。
江苏大学采取话费调查的方式,本身是为了做到“精准扶贫”,这个出发点没错。从统计方式上,学校对贫困生话费情况也进行了较全面的摸底,发现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超过150元的人数为64人,仅占1.43%。随后,学校还对一些话费较高的同学进行调查,确实因特殊原因话费超出的学生,并不会被取消贫困生资格。这样做,相当于照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而不是蛮横无理地“一刀切”。
不过,这种做法本身也有一定缺陷。比如江苏大学要求学生提供的仅两个月的话费记录,虽然调查对象的普遍性有了,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稍显不够。因为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偶然性。比如有人凑巧这两个月电话打多了一些,而有人凑巧打少了一些。这样就可能出现“漏网之鱼”,也可能造成误伤。实际上,可能有些贫困生某个月打电话确实多了,但又说不出口,比如谈恋爱了、家里有了急事等等。那样的话,取消贫困生资格,看似有理,但其实会给学生带来伤害。
在贫困生认定与再认定问题上,一方面要照顾到真正的贫困生的心理感受,不应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依赖于单一的评价和考察标准,避免出现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结果。近年来对贫困生的补助范围有所扩大,这是好事。毕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该应补尽补。与此同时,不妨借助大数据提高精准度,以发挥贫困生扶助机制的最大作用。比如通过对学生各类消费情况的综合分析,或可更加充分地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
真正的贫困生,其消费水平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滥竽充数者,也很难长期掩饰下去。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顾昀)